近年香港社會多了關注抑鬱症,也對抑鬱症資訊多了認識。只是如何去面對自身或身邊的抑鬱症患者,似乎仍是一件難以瞭解的事。我們會將抑鬱症聯想到自殺或自殘,是很自然的事。前天一小時內就有3男子自殺身亡,可見抑鬱症實在不容忽視。
一般來說,我們會以對抗來嘗試解決抑鬱症問題。不論是患者本身或身邊的親友,都會選擇「思想要正面啲」、「唔好諗負面嘢」、「開心啲」、「戰勝抑鬱」、「你一定得!」等等來鼓勵自己或身邊人。本文作者卻提出以「和諧共處」才有出路,並且指出抑鬱症不但對患者本身有的考驗,對身邊人甚至社會都有著考驗。「和諧共處」不單止是患者本身的事,也是身邊人和整個社會對抑鬱症的態度。
在文章最後,作者以TED Talk一個分享作總結:抑鬱症迫使人尋找和抓緊快樂;抑鬱症使人抓住活下去的理由。
全康澄心基金明白情緒受困者的需要,開始免費電話輔導熱線,他們的專業輔導員願意聆聽您的傾訴,提供協助。
免費輔導熱線:5135 6196
WhatsApp:5406 5504
電郵/Email:enquiry@mindfulheart.org.hk
網址/Website:https://www.mindfulheart.org.hk
Facebook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ndfulHeartFoundation

【乾眼人Storyteller | 柏樺 Po Hua 2018年03月30日】
前陣子,我在心裡懷著一道問題 — — 有沒有什麼新方法可以成功對抗憂鬱症 — — 撰寫了幾篇與憂鬱症相關的文章。
在這過程中,其實是愈寫愈起勁的。當時自己彷彿不斷從眼前一頁頁的最新醫療研究資料中,看見治癒的希望;但當我完成以後,原有的激情與喜悅卻也逐漸減少,反而對我原先提出的假設產生疑問 — — 面對憂鬱症,我們真的只能用「對抗」的方式解決嗎?
而印象深刻的是,那時我的文章分享出去後,一位網友 Y 先生給予了我另一種思考面向。他說,自己患有重度憂鬱症多達十年以上,由於經濟壓力及社經地位的緣故,終於讓他學會與憂鬱症和諧共處。
「面對憂鬱症,並不是『對抗』,而是要和他交朋友,與彼此在和諧狀態之下共處。」
不只是患者才要學習與憂鬱症共處
本書作者觀察並提到,今日社會多已將憂鬱症與殘疾兩者之間畫上等號,而自然而然地會採取「對抗手段」來面對憂鬱症問題。
這使得有些患者會避免接受幫助,是因為「他們猜想自己會被貼上殘疾的標籤」;然而,有些接受幫助的患者,最終結果就是相信了他們在這個心理衛生體制中反覆聽到的話:他們真的有殘疾。
作者指出,這其實也反映了憂鬱症患者所面臨的兩種考驗:
第一種是憂鬱症本身。它的症狀 — — 意志消沉、無精打采、夜夜失眠、無法集中精神 — — 令人痛苦,而且難以應付。
第二種考驗則是要面對其他人對這些症狀的反應,聽朋友、家人及心理衛生專家對於「他們哪裡有問題」做出各種令人困惑、有時候還很傷人的臆測。
換句話來說,憂鬱症所影響的範圍,是遠超過患者本身。因此,不只是憂鬱症患者才要學習擁抱憂鬱的所有症狀,包括他們身旁至親也應該學習如何與之共處,進而期望能夠改變整個社會心態。
如果共處是最好方式,「尋找新方法」是否還有必要?
現今治療憂鬱症的方法非常多種,其中有三種療法所宣稱的療效,背後是有系統化的資料可以提供支持:抗憂鬱藥物治療(Anti-depressant Medication)、認知行為治療(Cognitive-behavioral Therapy),以及人際治療(Interpersonal Therapy)。
作者指出,這些療法通常會加快復原的過程,但是它們在單獨個體身上會產生出什麼結果卻是無法預知的。而有些時候,治療一開始所出現的快速改善有可能是巧合,並不完全是治療本身的成果,但不管是對醫生或病人,最令人挫折的地方都一樣,也就是沒人有信心能預測哪些療法會有效。
若再加上前段「和諧共處」的論述,那麼,尋找治療憂鬱症的新方法是否還有必要?
作者回答,當然有!最明顯的例子就在於,若過去不是倚靠這些不斷創造出來的治療方法,今日社會上的憂鬱症問題或許就會來得更加嚴重。
除此之外,作者認為,這些療法有效,並不表示是因為缺乏這些元素才讓人們產生憂鬱症。憂鬱它是人類一直傳承下來的防護機制,而透過理解它並擁抱它也是一直以來都延續的方法,但因為現今社會、科技等多種原因,讓罹患憂鬱症變得更容易也更加難以復原,因此,才會有尋找這些新方法的必要性存在。
「疾病」與「身份」的一線之別
看完這本書,還讓我想起安德魯.索羅門(Andrew Solomon)在《背離親緣》裡分享的概念,即是在醫學上定義的「疾病、殘疾」與真實世界裡那群人自我理解的「身份」,往往只有一線之隔。
最後,我想藉由他在著名的 TED Talk 上分享,自己罹患憂鬱症的親身經驗作為總結。當然,如果時間允許的話,可以選擇看完整部影片;若是來不及,我也提供了其中一段核心(還有因為敘述很美)並且與本書內容契合的部分出來分享:
正視憂鬱的價值並不能防止憂鬱的復發,但是可能會使復發的結果好一些,甚至能讓自己更容易熬過去。問題並不在於找尋重大的意義,或者判斷你的憂鬱是否很有意義,而是當憂鬱捲土重來的時候,尋找它的意義,並且想:「這會很可怕, 但是我會從中獲益。」
二十年前憂鬱症它從未成型,直到地獄冷不防地拜訪我。我想,即使我痛恨自己的憂鬱,痛恨又被憂鬱纏上,但我還是找到了一種方法讓自己愛上它:我愛自己的憂鬱,因為它迫使我尋找和抓緊快樂;我愛自己的憂鬱,因為每天,我都決定去抓住活下去的理由。雖然有時候不拘小節,有時候不合時宜,但是我想,這真是天賜的無上喜悅。
「也許我們所謂的憂鬱症根本不是疾病,而是某種警訊,有如身體的疼痛那樣警告我們某個地方必定出了問題;也許我們該停下來好好休息,多久都可以,並且專心做那件我們沒有想過要做的事,亦即豐富我們的靈魂。」 — — 作家李.斯金格 (Lee Stringer)
來源:https://medium.com/tonywu1115/the-depths-depression-2da84a89a503
近期留言